ad
新商报网 > 国内

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傩舞:尽显西羌遗韵

2023-09-16 12:30 新商报网                     来源: 湛江新闻网   阅读量:7927   

摘要: 点击可查看更多 -->

“独眼狐狸”“长须鬼神”“獠牙青面”……近日,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姬永顺和众人整理完傩面具,交流着“社火”展演过程中的经验。

傩舞历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的记载,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永靖古称“西羌”之地,是古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交通节点,永靖傩舞包容了萨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中原汉族等多种文化,具有扬武性、原始性、艺术性特点。2007年,永靖县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2008年,“七月跳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60多人组成。通常,表演不在舞台而在平地上演出。”作为傩舞省级传承人的姬永顺介绍说,傩舞大多剧目为哑剧,一举一动全听锣鼓点和笛音指挥,武戏以锣鼓伴奏,文戏以笛子伴奏,音乐曲调和古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一样。

姬永顺说,永靖傩舞创设之初,因每年农历七月进行表演,又称为“七月跳会”。据明《河州志》记载,每当丰收年景,当地便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村口有一座“中国傩舞之乡”的仿古牌坊门,村内有一处傩舞广场,还建有“傩舞展览馆”,傩文化氛围浓厚。

胜利村村民潘树录表示,永靖傩舞表演不再仅局限于当地,村庄傩舞队先后在北京、江西等地表演。随着知名度提升,每年春节,傩舞队都要和各乡镇的秧歌队一起进县城表演,送祝福。

作为永靖傩舞传承人的潘树录,在闲暇时间,会给年轻人手把手教授傩舞表演技巧。虽已有20多名徒弟,但由于大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他对于其传承发展很是担忧。

近年来,胜利村被打造成为网红打卡地,也因傩文化吸引不少游客。同时,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永靖官方还将18个村定为傩舞戏原生态保护点,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资料,编辑出版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发现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组建了黄河三峡傩舞队,编排了精彩的傩舞戏《三皇鼓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余梓阳
b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