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新商报网 > 国内

比144小时特种兵旅行更酷!17国年轻人来上海钻研中国戏曲

2024-07-04 22:33 新商报网                     来源: 东方网   阅读量:17876   

台上唱到“都道我老程婴贪图那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侧幕边的老师于翔坐不住,他走到舞台左下角,轻轻对台上比划“sit down,sit down”,演员缓缓坐下,于翔终于舒了一口气。

第十四届“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结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国学生经过近一个月学习,登台表演《赵氏孤儿》《拾玉镯》《梨花颂》等。台上演员们眉飞色舞,尽情展现,台下老师们时而哼着锣鼓点打节拍,时而从观众席“跳”起,手舞足蹈做示范。

由上海市教委资助的“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自2011年起已在上戏举办十三期。2024年暑期课程招收逾30名外国学生,分别来自瑞士、匈牙利、北马其顿共和国、俄罗斯、黑山、法国、巴西、哥伦比亚、土耳其、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伊朗、新西兰、英国等17个国家。他们中,有中国文化爱好者,也有完全不懂中文、第一次来中国的初体验者。与时下热门的144小时过境免签特种兵旅行不一样,这群外国学生在上海深度体验中国,学戏、看海派木偶、组团去迪士尼乐园、在静安公园起舞,感受上海现代与传统交织的都市魅力。

相比Daria Oganesova,Kayla Grace Hamilton-Dick等来自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的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完全来自此次上海行。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有学生交换项目,暑期戏曲课程被计入新西兰学生的学分。开班仪式上,他们表演了富有新西兰特色的传统毛利战舞。Kayla Grace Hamilton-Dick坦言,“中国戏曲复杂深奥,要做好动作不容易,我们认真去模仿,课后复习。”谈起中国美食,她变得兴奋,“饺子很好吃。”上海课程结束,她和同学们结伴去北京,“不下雨了,我们要去爬长城,还要去故宫。”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戏曲太难了,到了汇报演出,却没有一个学生想仅仅坐在观众席里。30多个学生的汇报演出足足有15个节目!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乐声中表演旦角水袖,在铿锵的锣鼓点中展示武将“起霸”动作,每个学生都想上台——《拾玉镯》分为三组登台,《赵氏孤儿》更有六组之多。

“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很勤奋,下午一点半上课,他们一点钟就到齐了,复习动作,晚上也在加练。旦角班除了女生,还有几个男生。”旦角组辅导老师李秋萍有近50年教龄,20多年前起定期去新加坡讲课,对教外国学生经验丰富,用讲故事代替看影视剧普及戏曲文化。教《梨花颂》前,她先给学生们讲杨贵妃,“这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和中国唐朝皇帝相爱,最后在战火中被赐死了,这时放《梨花颂》音乐,学生们马上有感觉了,‘我就是中国古代美女,从笑到一招一式要有美的姿态。’”

到了《穆桂英挂帅》,李秋萍介绍,“这是中国有名的女将军、女英雄,拿一把剑挡住百万雄兵。”《拾玉镯》有大段针线活,她启发学生,“虚拟表演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技巧。你们看过话剧吗?戏曲和话剧一样,有很多无实物表演。”

李秋萍不喜欢把教外国学生当作兴趣班,“兴趣只是起步,既然学了,就要每个动作都到位。”欧美学生走路快,总在向前冲,她反复提点,“慢一些,自己在心里数拍子。”她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做着动作分解,“一二三四,甩水袖,要追求类似水波的律动感。”第二天上课,学生们逐一展示前一天课程内容,“如果做不出,被撂在台上,我不会继续往下教。”

到了汇报演出,李秋萍每到音乐高潮处就冲到台前打拍子,示范有难度的动作,“真的,我教得辛苦,他们也学得辛苦。我鼓励他们,‘来中国这一次,我们都不忘初心。’”

上戏国际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徐佳丽身兼汇报演出主持人。开场时,她让学生们放松,“今天自娱自乐,咱们就不拉大幕了,直接演。”演到半途,老师们还是坚持,要像正式演出一样拉上幕,再摆上《赵氏孤儿》桌椅。侧幕边,老师帮助大家整理戏服,哼着锣鼓点再做一遍示范,“腿抬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徐佳丽总结,“大家都特别认真,想让每一分钟都不留遗憾。”

暑期课程偶有放松之时,上戏国际交流中心组织大家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在剪裁好的香囊布料上学习穿针引线,再装入艾草、泽兰、石菖蒲,学生们惊讶于香囊扑鼻的香气。学生们还参加上戏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交换课程,进一步拓展艺术视野。上戏木偶剧《变色龙》则让外国学生大开眼界。瑞士学生Mélissa没读过契诃夫《变色龙》,“不妨碍剧情看得很清楚,从头到尾都好玩,木偶在墙上写汉字的时刻令人折服。”Daria Oganesova来自契诃夫的故乡,“忠实于原作的幽默文本,甚至会忘记这出戏是木偶表演的。对我来说,通过东方文化的棱镜感知俄罗斯戏剧是一次令人惊叹的经历。”

“头几年,我们教外国学生唱戏,徐佳丽就是最早一批老师,这几年改为以动作为主。”上戏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张云蕾坦言,“上海暑期学校戏曲课程”自2011年起坚持至今,并不容易,“疫情期间,我们想过,要不要暂停?停了容易,再做起来就难了,于是改为线上教学,再难也在坚持。”激励上戏老师十多年始终如一的动力,源自学生——有外国学生写了关于中国戏曲的书,还有的拍纪录片。去年上戏领导在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中偶遇一位英国同行,对方十几年前带学生来上戏学过戏曲,对当时的收获赞不绝口。“我们一直说中国文化走出去,通过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从他们的视角宣传推广,也许事半功倍。”张云蕾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柳暮雪
b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