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新商报网 > 国内

知名品牌为锁成本竟囤一年原料?美妆“卡脖子”难题显现进口原料涨价倒逼本土创始人不惜亲自上阵做研发

2022-08-27 13:11 新商报网                     来源: 金融界   阅读量:15896   

消费疲软进一步加剧了美妆产业链各环节的矛盾,拥有核心技术,频繁涨价的上游原料供应商正在成为业内众矢之的。

财联社记者从行业大会上获悉,原材料焦虑正在国内美妆企业中蔓延:短期内,原材料频繁涨价对企业利润构成明显威胁,部分知名品牌被曝频繁涨价,囤积原材料成本一年,从长远来看,原料也是国产美妆赶超国际品牌的关键缺乏独家原料成为制约产品研发的瓶颈,于是创始人不惜亲自上阵做研发最近几天,由品味与化妆品观察主办的2022中国化妆品大会在杭州举行

为了应对原材料压力,品牌商正在囤积原材料,设立海外R&D中心和联合研发原材料厂商,同时推进原材料供应链本地化,寻求国内替代机会上市公司中,西河和佳必优主要经营化妆品原料前者是全球化学防晒的领导者,后者的燕窝酸进入了国内头部品牌供应链

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由来已久。

与美妆中下游的高歌猛进不同,国内上游原料的发展相对缓慢,长期脱离公众视野资料显示,国际化妆品核心原料市场掌握在日化,信越,味之素,巴斯夫,帝斯曼,陶氏等欧美日企业手中,而国内企业仅限于生产化妆品,香精香料,保湿剂,防晒剂等大众化原料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美妆企业一直依赖进口原料,而伴随着全球供应链危机,依赖进口原料的副作用也充分显现出来。

美妆品牌by Brand创始人刘倩菲在会上表示,自疫情以来,公司深切感受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苦我们的核心原材料都是进口的,他们有定价权,他们有技术疫情期间,每个月都会发涨价单这个涨了20%,那个涨了50%,可能没货了我们已经锁定了全年的原材料,以保证供应

强势的原料也导致美妆生产成本高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国内美妆品牌集中在中低档,叠加国内消费需求减弱,品牌间价格竞争加剧,不敢提价重新购买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不敢涨价的品牌商开始寻求上游降低成本,代工环节直接受到伤害据清研号不完全梳理,截至今年7月中旬,已有166家化妆品生产企业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仅工业生产重镇广州就有48家生产企业注销

作为一家上游生产型企业,北碚集团CEO梁红梨承认,该行业深陷价格战只谈价格比谁的便宜根据消息显示,贝豪集团是国内老牌代工企业,其主打产品面膜是目前价格战中最惨烈的赛道

上市公司中,宋庆,在业务上与贝豪集团接近由于诺斯贝尔的亏损等因素,宋庆2021年业绩大亏,今年上半年仍未改观

模仿国际大牌,强化原材料需求

美联社记者了解到,虽然依赖进口原材料的问题一直存在,但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国际大牌R&D产品进一步加剧了进口需求。

从传统线下渠道入手,珀莱雅对消费者的变化深有感触公司总经理方玉友在会上透露,公司先做概念产品,不需要特别有效果它主要依靠促销和活动来打开市场,但新一代消费者是自我驱动的当他们认为产品不错时,他们会分享,所以他们会再次购买所以我们什么都自己做,从皮肤机制到原理研究再到组织工厂

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迫使企业升级产品力,而升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模仿国际大牌美联社记者了解到,最近几年来,美妆公司的R&D路径一般都是从模仿国际大牌产品的骨架开始,然后逐渐进入原材料创新和定制阶段

浙江一格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告诉财联社,该公司团队试图模仿某国际大牌产品,但凭借公开的成分表仍无法成功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成分是由品牌商和上游原料企业共同研发的,构成了该产品的技术壁垒

为突破原料壁垒,国内美妆企业也采取了设立海外R&D中心,与核心原料供应商合作开发定制产品等措施Proya携手巴斯夫共同开发独家独家配料,试图复制海外品牌的成功经验浙江一格集团选择布局抗衰老成分蓝铜肽该公司与这种成分的发明者达成合作,该产品将应用于该公司的新品牌OGP

也有一些企业寻求原材料供应链的本地化刘前飞透露,公司近一年来一直在反复研究硬脂酸的分子结构,反复与国内供应商探讨如何突破技术但确实面临很大困难,技术仍被海外企业垄断但如果今天要在卸妆领域逐一进行研发,不如下海,提高渗透率如果不解决原材料供应链在技术和定价上的垄断问题,可能走不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苏小糖
bg6